1.1 APP内核心流量场
1. 电商类APP
-
流量场域分布
-
广告Ad load
2. 短视频类APP
-
流量场域分布
-
广告Ad load
1.2 APP内核心推荐场
2. 电商类APP
对于电商类APP,以某宝为例,会将核心推荐场分为:首页、购中、购后、全屏微详情和红包互动场。
(左:淘宝焦点图;右:全屏微详情)
-
整个淘系约有100多个推荐场景,不同的场域在流量分发上是完全不同的策略,同时也是由不同的算法团队来负责。
1.3 APP内核心内容样式
1. 短视频类APP
Feeds流中核心的内容样式就是:直播+视频+图文合集。
同时内容的占比也会受到一定业务的影响,在业务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会对某一类内容进行扶持,比如淘宝早期的直播生态建设。
拆解主流广告投放策略
2.1 常见产品类型
2.2 常见投放流程
(截图来自于京准通-购物触点产品线)
-
手动出价示意图
(截图来自于拼多多广告后台)
-
eCPC出价示意图
(截图来自于阿里妈妈广告后台)
-
oCPX出价示意图
(截图来自于拼多多广告后台)
-
No bid出价示意图
设置日预算和整体目标
(截图来自于阿里妈妈广告后台)
-
No bid+oCPX出价示意图
既设置日预算和最大化目标,又设置了目标的约束
(截图来自于阿里妈妈广告后台)
广告投放的最后一步一般是设置创意,对于电商广告一般都有默认创意,商家在商品管理后台上传的默认创意,对于非电商广告有时候需要广告主单独设置创意。
创意对于广告最终的点击率影响非常大。
前百度凤巢首席科学家:张栋,曾经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4321”理论。他认为推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包括UE/UI、数据、行业知识和算法四个方面。
而其中对于整个推荐效果的贡献,UI/UE(40%)> 数据(30%)> 知识(20%) > 算法(10%)。
这里面算法起到的作用反而是最小的,给到用户实际展现的样式和观感是最重要的。
上述四个模块对最终效果起到的作用我们无法科学评估,但是我们通过大佬的分享可以判断出最终给用户呈现的内容展现样式和创意是十分影响用户点击欲望的。
创意一般又会分为智能文案和智能图片,目前各大互联网广告平台都会基于广告主提供的原始创意进行再生成,然后供广告主选择。
-
智能文案
(截图来自于阿里妈妈广告后台)
-
智能图片
目前各大互联网广告公司都在通过AIGC技术来进行创意的生成,创意部分对于广告大盘的收入提升至少有20个以上的百分点。
广告流量的接入、分发和联动策略
3.1 流量接入
目前互联网广告里基本上所有场域里面都是先有自然搜索和推荐,然后才会将一定比例的流量划分给广告进行商业化变现,所以广告部门需要接入外部大量的资源和媒体流量,这一部分工作就是流量接入工作。
1. 标准化的接入方案
2. 广告内容和自然内容的混合
3.2 流量分发
-
自然推荐的架构
-
自然搜索的架构
3.2 流量联动
1. 流量联动是什么
前面章节我们介绍过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基本分为广告付费流量和自然免费流量,比如淘宝APP的流量既有广告流量也有免费流量。
很多广告主投放广告是希望可以撬动更多的自然免费的流量,也就是免付费流量联动。
广告投放越多,积累越多的历史数据,免费流量在分发时也可以参考这部分数据,使得这部分广告物料获得更多的免费流量曝光,这样广告主也就会有更多动力来投放广告。
2. 流量联动的合作机制
免付费联动的愿景是美好的,但是实际落地时免付费流量联动阻力却很多。
首先广告流量和自然流量分别在不同的部门中,广告流量属于广告部,自然流量属于搜索推荐中台,这两个部门的核心KPI并不一致。
广告部的核心KPI是广告收入,搜推中台的核心KPI一般是用户转化、停留时长等。免付费流量联动可以助力广告部完成KPI,但是对于搜推中台却不是,所以搜推中台对于此事的动力就不足,它们更希望任何部门都不要干预它们的流量分发机制。
其次,大的互联网平台上广告投放的物料极其多,以淘宝为例日常投放广告的SKU数都是在千万级别,搜推平台本身没有足够的流量来对这些SKU进行联动。
同时搜推中台本身拥有的流量还需要配合各个事业部等进行业务支持,后两个原因的底层逻辑都是搜推中台本身拥有的流量也不充足。
所以合作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的合作方案一般都是只针对广告投放量级和效果达到一定门槛的广告物料进行免付费流量联动,同时这部分广告投放站在整个平台视角,更希望广告主投放站外广告。
因为站外广告可以为平台整体带来更多的流量增长,如果仅仅只是站内广告对于平台大盘流量并没有任何帮助。
3. 流量联动的方案
首先广告侧和搜推中台一起确定好联动的广告入门门槛,比如过去30天日均广告消耗达到某一个特定阈值,日平均CTR达到某一个特定阈值,只有同时满足这几个门槛才能进入到联动的广告物料池中。
然后搜推中台在进行联动时,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针对这部分SKU进行适量的加权,但是搜推中台一般不愿意去破坏原本大盘整体的平衡,所以一般是在整体的排序模型上加上相关的广告特征,或者针对这部分优质广告物料进行单独的召回。
淘宝这类综合性电商平台虽然也一直在进行免付费流量的联动,但是广告主反馈却一般,联动效果感知不明显。
这里也涉及到免付费流量联动里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向广告主去展示联动效果。以电商平台为例,广告主投放的优质SKU即使不进行联动每天在平台上也可以获得大量的免费流量。
平台如何将SKU每天获得的免费流量中区分开联动部分和非联动部分,这部分很难进行科学拆分,所以平台一般都是给一个模糊的比例区间。
比如该SKU今天曝光中有3-5%是由免付费流量联动带来的。而这个比例的计算逻辑只有中台部门知道。
站在广告主的视角他只能进行环比,他并不关心每天的流量中有多少是联动带来的,他只关心联动后自己的整体流量有无上涨,如果整体流量并没有上涨那么联动就是无效的。
但是,平台整体流量大盘是波动的,有时候广告主甚至会发现做了联动以后整体免费流量还出现了下跌。所以免付费流量联动到底给广告主带来了多少免费流量增长一直是一个业界很难解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