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数字化转型是唯一的增长红利,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是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数据方法论。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大家都不陌生,在制造业企业有非常多优秀的时间案例,但是精细化人才管理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很多企业还远没有实现。
本文要分享的主题是“敏捷&创新,夯实精细化人才管理基础”,由于篇幅原因,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和大家一起看看为什么“精工化”是人才管理的必由之路,以及在推进精细化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人才管理的发展阶段,其实与企业业务发展的成熟度息息相关,企业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决定了企业采取什么样的人才管理模式。
首先,在企业的初创期,工作重心不在人,首要任务是占山头、快速出结果,人力资源部要配合目标,人员扩充是头等大事。
公司需要有人,有能力的人,甚至开出高薪吸引一些成熟的人才过来。在选拔人才时首选是过往的经验和业绩,人才标准只需要简单而又关键任职资格;同时为了避免混乱,对于管理权限采用集中管控的方式。但由于没有形成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主要靠经验进行管理,策略简单粗暴。
其次,随着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个阶段企业的目标是稳定的产出业绩。
此时,管理工作量和复杂程度的提升,就需要向专业化、规范化要结果,初创期的人治就不适应需求了。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形成组织架构、科学合理的岗位体系、明确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培训考核激励制度等,科学化的人才管理初现端倪。
接下来,企业业务步入成熟期,这个阶段企业是有一定实力的,也存在与之匹敌的对手,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过去“一刀切”的刚性管理,使得企业在应对挑战时灵活度有所欠缺。
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外部的诉求,在市场、公司战略发生变化的时候,能不能敏捷相应,及时调整?另一个是内部的诉求,企业出于对抗周期性风险的诉求,会适度的进行多元发展,平抑周期。人才的构成也是多元化的,对于人才管理,同一套管理制度,颗粒度就太粗糙了。需要对制度制定和执行等不同的层面进行细化,例如建立分层级分序列的胜任力模型,和任职资格体系打通,然后再进行人才的招聘、培养等。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讲数字化,人才管理也不例外,很多企业基本实现了人才的线上管理,但是引入一套系统就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了吗?就能解决人才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吗?不尽然!系统平台只是一个工具,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我们必须得有数据,数据还得丰富,质量还不能差。除此之外,还得形成人才管理数据运算的方法论,将这个方法论写到系统里面,才能利用和发挥系统的信息整合、智能引擎、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的功能,为人力资源甚至业务发展赋能。在企业第一曲线达到极限点时,这种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最大化人才价值的智能化管理,可以让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有个好的起点。
粗放式的人才管理主要在“选、用、育”三个方面出现问题。
“选”方面:
选不准:选人凭感觉,人岗匹配低;
选不到:选择范围小,盘不清家底;
没得选:没有继任计划,人才梯队断层,一旦人员离开该岗位,没有人可以胜任。
“用”方面:
没动力:有些企业提倡说激励不要“吃大锅饭”,要业绩导向,但是并没有真正实施,没有在内部形成高低势能,动力下降。人才的动力来源,是多元化的,使用单一激励策略,并不适用。
伤感情:粗放式绩效管理的结果是静态的结果,但是影响绩效达成的影响因素是动态且多维的。将绩效结果等同于人才的能力水平,非常打击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市场和企业发展变化很快,绩效管理必须符合现状。
缺反馈:有的企业做绩效反馈,但频率很低;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没有绩效反馈。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及时审视自身的管理漏洞,灵活的调整管理方式,才能使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业务发展与战略保持一致。
“育”方面
业务脱钩:许多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只是批量导入课程,较少审视培养内容是否围绕战略发展,是否贴近业务实际需要,是否解决学员当下的痛点,导致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千篇一律:人才的优劣势是不一样的,培训的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课纲,对不同的人才,并不会发挥同样的效果。如果忽略了“个性化”的需求,培训的效果也有可能低于预期的。唯有将全量的人才数据和培训系统打通,才能实现“千人千面”的培训效果。
不成体系:人才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但有些企业对于人才发展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觉得给人才配个导师传帮带、日常有培训班就是开展人才发展工作了。格局不妨打开一点,思考下列问题,例如企业板块间的轮岗有没有跟上?关键岗位或者关键项目的历练有没有跟上?是不是可以有短期脱产进修?等等。
其实人才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干部无论从事多高的职位,都不是“生而知之”的。在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在什么发展水平,要怎么培养,有什么规定的动作?那这个发展水平怎么评估?这个干部成熟度准备度如何?贸然轮岗会不会造成绩效下降,会不会给人才发展带来风险?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人才的过程化管理和分析,没有前期这么多工作的基础,就无法形成一个适配性高的人才培养体系。
例如国际商超巨头沃尔玛,80%以上的高管都是从基层员工一路晋升而来的,他们有一套精细化的人才发展机制,每个员工一入职,就很明确自己的晋升通路是什么,有哪几条?对于识别出来的重点培养人才和高潜人才,还有针对性的“人才加速发展计划”。无论是一线员工还是经理,不同层级都可以得到轮岗、培训和进修机会,而且这些机会,都是基于员工当前所在层级和能力的发展性任务。这种人才发展培养的动作日常化,使得人才池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充盈的状态,员工自驱性发展动力强,而且企业每一项人才发展动作,都是和战略对齐的,使得企业时刻保持发展的活力。
柯林斯曾指出:“造钟,而不是造时”。”造钟 “是指建立一种机制,使企业能够依靠组织的力量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而不必依靠人、产品或机会等偶然性的东西。在《基业长青》这本书中,他也提到:企业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一个好的机制,一个好的战略管理、一个好的组织结构、一个好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精细化的人才管理亦当如此。
精细化的人才管理机制是怎么运行的呢?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就是以公司的战略规划为龙头为牵引,围绕战略做好人力资源的总体规划还有各专项规划,包含了上图中的六大管理体系。
精细化人才管理的体系分为内容体系和运营体系,内容体系里面有素质评价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岗位管理体系。这其中有奠定其管理基础的指标体系,以及长久以往沉淀下来的数据底台。内容体系的颗粒度,决定了人才管理的颗粒度;数据底台中的数据质量就决定了人才的管理基础。内容或者说指标体系的建立,最初是战略驱动、业务导向的;未来将会形成相互贯通、互相映射的关系。
再来看运营体系,相比于内容体系,运营体系更偏实操。在战略驱动、业务导向下建立的管理框架中,对内容体系背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计算,就计算结果制定对应的策略,并实施管理动作。这是一个数据驱动的体系,每个企业有自己独特的数据,整个体系运行起来,就建立了这个企业特有的精细化人才管理模型。
体系建设以模型为前提,从建模的角度出发,日常管理产生丰富数据,定期在这个模型中跑一跑,大部分时间都能跑通或拟合;突然有一天,数据的趋势发生了变化,模型拟合不了了,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进行审视,是战略发生变化了,我们没有及时跟上?还是组织或者人才的状况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对于支撑战略可能有什么样的风险?这套体系的过程监控功能就发挥了大作用。
当然这个精细化的运营模式,借助数字化的技术(例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等)不仅解决了数据的储存、共享要求,还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是真正做到人才的穿透式发现。
1、粗放式管理基础与采用精细化运营模式的矛盾
发展现状:①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情况模糊、对战略的支撑情况难以量化;②人才结构不健康,老龄化、梯队断层、继任人员短缺
企业诉求:①支撑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数量充足、能力匹配、培训有方;②人才队伍结构健康、梯队夯实、储备了一定比例的继任人员
2、企业机械僵化管理与人才动态多元发展的矛盾
发展现状:①唯分、唯学历、唯业绩等“一刀切”,扭曲了人才选拔使用的初衷;②“大锅饭”,约束人才活力、抑制改革创新
企业诉求:①约束与激励并重、选拔与培养并举、无情管理与有情对待相结合;②在科学、规范的前提下,关注个体差异,战略性人才“一人一策”
3、人才标签单一性与企业对人才复合性需求的矛盾
发展现状:①仅以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定义人才,桎梏了其横向流动;②人才组成要素的多维性无法通过传统的岗位序列体系衡量
企业诉求:①企业亟待一批复合型人才帮助其打造高效协同、共生共享的组织;②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组成要素重新定义、匹配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对于当下的竞争环境而言,企业精细化的人才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是,挖掘人才、盘活现有人才,执行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
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解决管理颗粒度的问题;解决过程管控的问题。
使用的技术或工具:数字化的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
实施策略:战略驱动和数据驱动,双轮驱动,来规划人才管理的路径,执行决策,衡量效果,规避风险,最终实现精细化的人才管理。
本篇详细阐述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先决条件,下一篇将与大家分享人才精细化管理的抓手,以及这些抓手在人才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提升企业人才管理的系统性。
转自:国投人力公众号